愛情一生當中只來一次,之後的都只是跟愛情相似的感情。
在愛情這個問題上,好像最需要的就是勇氣,一下子被人狠揍也好,不管怎麼樣都好,
只需要一次,一次痛苦夠了就好了,如果留戀,在藕斷絲連,會讓很多人痛苦的。
- 姜勝宇,花火遊戲
zwin19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
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
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料尺,
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
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
── 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
幾年下來,我漸感難以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布告欄上,
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信〞,才又深感無論如何得貫徹始終。
上述〝私函大公開〞(是無奈才將私函公開吧?)很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
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裡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後,心裡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
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挂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
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
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
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
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
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 OK 及酒吧……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
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 ── 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
不知在大學裡,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時,
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 ── 雙胞胎甚或4胞胎?
【難以兩全其美】
我執教的學校,有2男2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4胞胎兄妹。
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4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4次塞給4名可愛的孩子,
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
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量〞來顧不了〝質〞。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
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
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
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
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
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
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
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不同意義的象徵】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裡提到的不孝兒,
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再苦不能苦孩子〞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
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只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
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徵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
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
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 ── 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
而後又嫌農夫餵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 ── 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
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
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
會把它的幼子含在嘴裡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
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
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
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
含在嘴裡護在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
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
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
zwin19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三十四歲的謝岱琳,是一家國際性公關公司的高級主管,
也是出了十幾本兩性婚姻、愛情書的專欄作家,
然而,這一切成績都不如她的「新分居」婚姻故事,令人津津樂道。
她的老公Jeff是個美國人,以前在 ICRT工作,如今開一家軟體設計公司。
結婚五年多來,他們既無自己的房子,也沒有共組家庭,
各自賃屋居住,各有室友,而且謝岱琳的室友還是個男生呢!
「你們結婚,為什麼不住在一起?」
「我愛他,所以我嫁給他,卻不適合和他共同生活。」
謝岱琳說,他是個天真熱情卻邋遢自由成性的大男孩,
衣服、褲子、襪子脫到哪丟到哪,滿地都是。
桌子、抽屜永遠堆滿了沒用(要用又找不到)的帳單、信件、工具、瓶罐。
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人有這樣的老公?也不知道人家是怎麼解決的?
但對於崇尚自由自在又需要很多時間與空間思考企劃案與寫作的她來說,
卻受不了每天替他收拾殘局,勉強如是,只怕會變得嘮嘮叨叨,戀人也會變成怨偶。
常有人問她:「他愛妳,不會為妳改變嗎?」
「他已經這樣生活了三十幾年,過得很開心,為什麼要勉強改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從不相信一個人的本性可以改變。」
說也奇怪,從戀愛四年多到結婚,他們從來沒有要找個「家」一起住的念頭。
所以,他住在最愛的陽明山,她則選擇便利的台北東區。
週末假日一起度過,週一到週五見面兩、三次,一起吃飯、看電影、社交。
有時他到她家,或者她到他家,正如同婚前一樣。
他們相處方式很尊重彼此。
有時,他跟她通完電話後會說:
「如果我等一下覺得寂寞,可以再打電話給妳嗎?」
「你這麼容易寂寞嗎?」
「不是,而是我很容易想念妳。」
她說,給他一個想念的機會,可以對自己甜言蜜語,也是一種不錯的感覺。
他沒有她家的鑰匙,到她家前一定先打電話聯絡好,問她好不好?是否在忙?
有一次他喝醉酒,渾身臭味直接跑到她家,她一邊替他洗澡,一邊哄他:
「我已經很舒服的躺在床上看書,下次喝酒不要來這兒,直接回你的家好不好?親愛的」
很多人知道他們的「新分居」故事後,
又新奇又羨慕說:「如果我的婚姻關係也能如此,該有多好?」
她總是說:
「假使你認為這樣不錯,也適合你們,很簡單呀,
你搬出去,或他搬出去,或是你們一起搬出去。」
但是,接下來對方一定是一堆「可是」的話。
究竟你要的是什麼樣的婚姻?何種關係才能使彼此獲得最大的快樂?
謝岱琳記得 Jeff的母親在她婚前說過一段另她終身難忘的話:
「妳有才華,又獨立,我很喜歡也很羨慕妳。
記得,妳絕對要保持這樣,即使婚後,也要永遠以自己為重心,不要把家庭或先生放在最前面,
這個道理,我花了很多時間和代價才體會出來。」
原來, Jeff的父親曾經外遇,離家一年多。
逼得母親不得不出去找工作,變成 一個亮眼的幹練女性。
過了很久, Jeff的父親回來,看到原本懶得瞧一眼的老婆變得如此具吸引力,就回頭了。
結婚、不結婚、同居、分居,都只是形式而已。
世界上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兩個人的關係也都不同,只要協調出最適合你們的形式,就對了。
重要的是,要有成熟獨立的人格,尊重自己也尊重對方,付出的愛與得到的愛才不會是負擔,彼此的感情也才自由愉悅。
zwin19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